西双版纳,诠释生命和热爱

李子悦 苏州外国语学校


被苏州的闷热天气裹挟着,我抬头看着头顶的天空,望向远处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辆出神。远离了大自然,城市的喧嚣让我以为自己前几天真的身处仙境……
时间回溯到几天前:

2023.8.4 星期五
不记得当时的心情,只记得凌晨五点多就起床去往上海虹桥机场。由于西双版纳的天气原因,昆明飞过去的时候飞机延误了两个多小时,等我们到达西双版纳的时候已经下午四五点。正好赶上了接风宴,吃到了很丰盛的一顿当地特色晚餐。吃完饭回头,发现了窗外的晚霞和双彩虹,纷纷合影记录下了简短匆忙的第一天。

2023.8.5 星期六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驱车一个多小时前往中科院植物园附近的酒店。午饭之后,我们分为三组陆续进入勐远保护区,进行穿越雨林的活动。
我们在刚进雨林的时候看到了大片的橡胶林,向导还给我们闻了它的味道,很难形容,总之有些刺鼻。紧接着,向导给我们介绍了路边看到的荨麻科植物,后续还看到了荨麻科的树。在向导的指引下,我们尝了一种草药,向导并未说明它叫什么,只说会回甘。刚吃进去的时候真的很苦很涩,我寻思着嚼了这么久也没回甘,向导才慢悠悠地说要吐了才会有回甘……吐出来之后确实嘴里慢慢就被甜味覆盖了!居然真的这么神奇!
向雨林深处走,我们看见了许多精通伪装的小动物,像是螳螂、竹节虫。听到向导说竹节虫不会伤人,我们组的几个女生全都跃跃欲试,我也有幸第一次碰到了竹节虫,还是巨型竹节虫,比手掌大小还大一点,而且它爬的很快也不像纪录片里说的一样会装死。除此之外,还看到了超级大的蜘蛛和非洲大蜗牛,是之前在城市里看到的几倍大。
走过了前面人为铺路的部分,后面的路异常崎岖。全程七公里,几乎一半时间在河里,河流湍急的地方很容易就被冲走,最深的地方达到了大腿根部。脚下有很多圆滑的滚石,稍有不慎就会滑倒,所以我们溯溪的时候会尽量避开石头。因为水很浑浊且部分湍急,无法看清河底,很多次都差点滑倒,还好我和同伴相互搀扶才没有惨遭河流的冲击。在离岸边的地方,有时候有深坑和泥潭,我的鞋被卡掉了一次,同组有一位伙伴的鞋也被卡在下面,差点没找回来。溯溪的部分地形复杂,我们体验了走独木桥,由倒下的树木搭成的独木桥,上面生长的苔藓使树干变得十分滑腻难走。如果没有向导帮忙,我们估计会行走得更为艰难。
上岸之后,我们继续前往雨林深处。这里土地都很泥泞,稍微有坡度的地方都很滑。在一处空地的地方,一棵粗壮的树巍峨耸立,连接着远处的一块土地有一根树藤,向导说很多上肢力量很强的小伙子会来这里爬藤。他给我们展示了仅靠上肢交替攀爬到三四米高处,再爬下来。看着他轻松的样子我还以为真的很轻松。后来,除了我以外还有两个女生都去尝试了攀爬树藤,结果几乎没有挪动多少,那时候我们才发现爬藤真的很难也很看中上肢力量。
快返程前,我们还去尝试荡了建在河上的秋千,莫名有一种人猿泰山的感觉,也瞬间感觉与大自然更加亲密了。在返程的山路上,没走多久小羊向导就发现了两条竹叶青,它们盘旋在枝干上,隐藏得很好,不仔细观察根本察觉不到。
这次的穿越雨林是我前所未有的体验,尽管溯溪鞋被泥糊成了褐色,脚被潮湿包裹,也未曾因为脏感觉到厌恶,反而异常的轻松愉快。回到酒店进行清理之后,导师给我们进行了一个关于保护区的讲座,提到了西双版纳的一些动植物,像白颊长臂猿、瑞孔雀、亚洲象等等。我和我的组员都进行了很好的笔记记录,在这个时候我们也没想到在第二天的植物园中会运用到这些知识。

2023.8.6 星期日
天公不作美,清早就下起了大雨。西双版纳的雨季真的很让人难堪,打乱了我们上午的观鸟计划。无畏风雨,我们穿上雨披前往中科院植物园。刚进门看到的巨型吊桥就让我感慨,奔腾的江河水从桥下翻滚而过,吊桥微晃,支撑着过路人。
由于雨势很大,等我们看过了成片的棕榈、槟榔,满池的王莲、荷花,便前往中科院博物馆。在这里,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当天的第一场活动——仿生园命名,也就是进入仿生景观中找到里面的动物并写下它的名字。这让我们想起前一天晚上的讲座的内容。也很巧,在仿生园中我们正好找到了白颊长臂猿。不谦虚地讲,我们当时对自己所写的内容很有自信,但听到我们拿到了小组并列第一的好成绩时还是掩饰不住地激动与心潮澎湃!同时,还收获了四张中科院绝版的兰花明信片,这让我们十分有成就感。
交流分享之后,我们进入博物馆,更加细致的了解西双版纳的动植物和少数民族,其中我对望天树的种子还有金斑喙凤蝶很感兴趣,特别是听到金斑喙凤蝶是中国国蝶且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四个标本而感到震惊!其中两只在西双版纳,另外两只被保存在天津。金斑喙凤蝶的成蝶标本很难制作,因为它们只有十多天的成蝶期且不易寻找捕捉。数年前,其他国家的保护协会还特意为这两个标本来到中科院植物园,足以证明其珍贵程度。
吃完午饭,我们再次进入植物园,雨渐小。灰蒙蒙的天空中,少数几只鸟雀飞舞,等我们再拿望远镜去追逐时已很难找到其踪影。边走边看,观鸟结束后,两位老师带我们去砍伐了芭蕉树来作为我们做花灯的材料。取芭蕉叶折灯叶,以芭蕉芯为灯托,佐无忧花为饰,立蜡条其中。最后点燃蜡条,虔诚许愿放入河中。烟缥缈,或推花灯于水中央,祈愿家人安康。
后来才知道,那天也是傣族祈愿的一个节日,我们也算是入乡随俗。返程后稍作休息,晚上得到通知要去植物园夜观。那时还不知道夜观原来和白天如此不同,拖着前一天雨林回来就酸痛的身体,继续进行我们的活动。到达植物园之后,我们每个人都发到了一个接听器,便于我们更好的听到老师们的讲解。第一次夜观,十分奇特,昏暗的天地间,只有老师的一束手电打光。我们看到了很多奇特的小生物,像是会背着一生当中所有自身排泄物的“吞垃圾”、像牛一样叫当地人称为牛蛙、超级大壁虎蛤蚧、像醋一样可食用的酸酸的蚂蚁等等。当然,我们也看到了竹节虫,不过它们和勐远仙境中遇到的不一样,它们格外的会装死,真的和小枯树叶一样。非常幸运的是,我们看到了萤火虫,还抓了一只近距离观察。我们把所有光源全部关上,在草丛中发现了隐隐的光亮。它们真的很可爱,成虫的尾部会断断续续的发光,而幼虫则是长时间的微弱光芒。
一天三次植物园,我们也算是深度体验植物园了。与白天花草树木的绚丽,数种鸟类起舞不同,夜里的虫鸣仿佛把我们拉进了另一个时空,见证了夜幕下的异世界植物园。

2023.8.7 星期一
由于天气原因,我们调整了行程,分为两组前往样线和溶洞。我们先被分配去溶洞深入了解情况。源于我们小组的课题,溶洞生物多样性和热带雨林的关系,我们也很愿意提前一步前往溶洞去采集素材。设备单一,我只能使用手机来拍摄和记录我们进入宝角牛洞后的一切。
宝角牛洞总体分为四个区域,前三个区域都有人为打灯,而最后一个区域则是需要使用头灯进行照明的。我们从楼梯上走下,能够俯瞰全局,刚进入溶洞内部就被震惊到了。灯光照射在岩壁上,地下暗河的水流淌着,整个溶洞都变得壮阔起来。钟乳石、石笋、石柱……遍布整个溶洞。我们在楼梯旁的岩壁上发现了进入洞内看见的第一个生物,一只蕈蚊幼虫,向导跟我们讲述了关于它的一些生活习性,便继续深入溶洞,在每一处人为打光的岩壁上,都生长着一些蕨类植物。除此之外,我们后来还在溶洞的第四个区域发现了蝙蝠、蚂蚱等等。这些生物都属于溶洞内食物链的一环,虽然溶洞内的食物链单一,却是环环相扣,必不可少。当然,贯穿溶洞的地下暗河也在其中,据老师所述,地下暗河里还有一大片未知领域,甚至远大于溶洞本身,不容小觑。在溶洞内,有很多佛像和许愿池,供当地人前来供奉。还有一些负离子很高的平台供他们打坐休息。探索溶洞的过程比我想象中的艰辛,尤其是在第四部分,脚下的淤泥路很难走,非常容易打滑,行进过程较慢。我们在一块空旷地尝试了关掉头灯行走,体验到了深处黑暗的感觉。这让我们从溶洞出来之后,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天蒙蒙又下起了大雨。我们下午去参观了当地的庙宇而后进入勐远仙境附近的城子村学习傣文。老师教学的很好,但是看着黑板上的傣文还是一遍遍地记不住。只记着“bo”是爸,“mie”是妈。学完傣文回到勐远仙境,我们直接进入橡胶林快速地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就赶回了酒店。

2023.8.8 星期二
这是我们在勐远仙境的最后一天。懵懂着穿上雨披下地,开始野生厨房食材的采集。只记得在地里采了很多草叶,可能是苏子叶吧我觉得,总之是裹着肉炸着吃的。于我而言,最印象深刻的还是关于鱼,毕竟这是我第一次一条龙服务一条鱼。傣族阿姨先带我们去池塘捕鱼,池塘不深,等鱼游动了一捞一个准。紧接着就是敲晕,刮鱼鳞、剖鱼腹、清内脏、抹上傣族阿姨调制的香料最后进行烤制。烧火灶真的很热,烤鱼烤得我满脸通红,但是想到是自己亲手做的又是满满的幸福感。
下午的飞拉达攀岩,可以说是我最期待也最感慨的活动。我和我同组的伙伴是攀岩最后两个,紧跟着的是向导。其实刚开始爬的崖壁很陡峭也很难爬,当天身体也有点特殊情况不是很舒服,但不知道是什么使我坚定地往上爬而没有退缩,到现在我还很感谢当时的自己做出的正确选择让我看到了只有登顶才能看到的壮丽美景。天上云雾缥缈,脚下枝繁叶茂,河流贯穿其中。好像突然有种面朝岩壁,背靠万物的感觉。因为前面攀爬速度比较慢,所以向导和我们聊了很多,还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关于岩壁上的动植物。在一块被石灰岩包裹的岩壁上有一个蜂窝,向导介绍说那是不会蜇人的蜜蜂,吃起来味道是酸的。我们还吃了生在岩壁上的中华秋海棠,味道也是酸酸的,也不知道是不是开胃了哈哈我把整个叶子和根茎都吃掉了。虽然很累,但这次攀岩又何尝不是一次体力、毅力和胆量锻炼的好机会。当我攀爬在高处俯瞰着整片雨林的时候,突然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我相信这次的经历会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一直播放的片段。
攀岩完毕后一直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直到篝火晚会开始,新的热情被点燃。所有人围坐在城子村的篝火旁,我们看着傣族阿姨们的舞蹈还有其他小伙伴带来的歌舞,有一种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开演唱会的感觉。当自己上场的时候,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周围的温暖,同伴给你的力量,好像突然也没有那么紧张了。
我想,今天西双版纳教会了我何为挑战自己。

2023.8.9 星期三
起了个大早,我们拟好采访稿后就前往昨天篝火晚会的城子村进行采访。我们组被提前告知可能不会得到采访答案,因为我们去的寨子离宝角牛洞有一定距离,他们不一定会外出到这么远的距离。抱着尝试和体验采访过程的心态,我们带着问题去了村民家里。我们一共问了四位村民,他们都是傣族人。第一位是个阿姨,她十分腼腆,但又热情好客,我们刚进门她就搬来了椅子让我们坐。从话语里我们发现当地的女性都不太外出,她们常在家里干活。我们去阿姨家里的时候她正在用纸折荷花,说是要去庙里供奉。我们为她和她的成品拍摄了一些照片便去往了下一家。走在路上,就被磨刀的声音吸引了过去。那是一位爷爷,他在十月前伤到了左手,近期在家休养。他跟我们说他曾经是做绿化工作的,眼里透着骄傲,还跟我们兴冲冲地说起去年国家来他们村考察并且投入了2000万修复翻新绿化。当我们问起关于溶洞的问题时,他也倾囊相助,告诉我们他几年前去过宝角牛洞,说了当时洞里的情况,还说那旁边有几个蝙蝠洞和水洞,对我们课题的进展提供了一些帮助。他用他不利索的汉话热情地诉说着一切,还帮我们叫来了我们的第三位采访者,也就是他在上学的孙子。比起爷爷,他的孙子就没那么健谈,不过他也跟我们分享了西双版纳近几年的变化,特别强调了关于温度升高方面的问题。访问的差不多了之后我们便和第四位采访者打上了照面,不过她不太会说汉话,所以我们只是简单了解了一下就收工了。和第一位阿姨说的一样,寨子里的阿姨们确实都不经常外出,通常只会在寨子里转悠。
经过上午的采访,我们剪辑了部分素材进入我们的文稿。下午,在准备产出调研汇报时,我们小组分工明确。我主要负责的是纪录片剪辑部分,而我的三个组员分别负责PPT制作、数据资料整理和措施文献收集。于我而言这是一个新的挑战,我之前只剪辑过类似于vlog的视频,并未从学术的角度剪辑过纪录片。有点无从下手,我只好把有关溶洞食物链的部分先从完整拍摄视频中剪辑出来。剪辑完成后再进行每一部分的资料查找,包括百度百科的知识科普视频以及一些文献。根据我对纪录片的理解和印象,我认为配音部分也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我上网查找了较为好用的AI配音软件并找到了适合纪录片配音的AI。根据视频内容进行文案编辑再导入软件进行配音。因为在这一部分需要保证文案的中立性和客观性,所以我们不能带入自己的感情色彩才能突出纪录片的特点,同时,在进行知识科普前我们要加入宝角牛洞的背景资料,这样可以让观者更加清楚纪录片所拍摄的环境。导入配音之后要进行音频分离再调整配音音量和视频音量,使它们更加和谐的融合。在最后整改前,还要再加入动画,让衔接部分更加流畅。在所有部分完成后,再让小组成员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完善产出。
只能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虽然汇报过程中设备出现故障,但我们组的汇报还是顺利结束,而我的微型纪录片也获得了最佳纪录片的奖项,这对我而言无疑是一种十分有力的肯定。
直到闭幕式的时候,我才恍然发现时光匆匆转瞬即逝,这短短七天,我收获了何止知识,还有坚不可摧的友情,咬牙坚持拼搏时滴落的每一分汗水,以及18年来从来没有体验过的经历。真的很荣幸,在18岁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找到了另一种拥抱自然的方式,热烈的,像烧灼的火焰一样,燃烧着我的青春。

2023.8.10 星期四
今天是最后一天。我们拿上行李,和第一天一样回到机场,好像有什么变了,好像也没有。我们带了西双版纳的特产回去,带着志愿者的回忆离开,理解了什么叫生命和热爱。
最后,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来自苏州外国语学校国际高三的学生李子悦,也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动物保护的志愿者之一。很荣幸跟大家一起回顾我这精彩的七天志愿者之旅。
感恩以及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