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束依在窗边的长春花

方梓攸——成都天府中学


有一些人,虽然只有命中注定的一面之缘,但却可以在之中,成为永恒。

是的,就是那束长春花。分别时,它还和来时一样,依在那个傣族阿姨的窗边。

2022年的夏天,我跟随着阿思丹,走进了云南的西双版纳。飞机落地的那一刻,一片陌生的土地迅速地把我搂入怀中。周围奇特的建筑,使“神圣”这个词成为了西双版纳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我对这里的好奇心在那一刻起就已经像雨后春笋一样开始快速蔓延。于是我下定决心,在未来的六天里,我要去融入、热爱这片土地。

现在我离开西双版纳已有一段时间了,但那些只有一面之缘的人,却使我无法释怀。第一天的雨林穿越,我们就认识了一个傣族向导。身着迷彩服的他们有种孩童般的纯朴,领着我们向雨林出发。虽然我们素不相识,但在穿越的全过程中,只要有他们在我身边,我就会得到强烈的安全感。这片雨林像是他们的花园,人与自然的和谐被他们展现的淋漓尽致。他们的普通话并不是很标准,但和他们聊天却不费劲。聊天的内容也许不重要,只是和他们呆在一块时会被一种轻松的氛围所感染。他们鼓励我们去亲近大自然时,像是一个小孩子在向大人介绍自己新交的好朋友。其中一位向导将一只有着又长又细的腿的蜘蛛放在手心上递给我,在我印象中可怕的蜘蛛在他手心中却是一只温顺的小宠物。他细心地告诉我如何把它放在手上又让他不受到伤害,原本特别害怕昆虫的我面对诚恳的他,竟将那只高脚蜘蛛捧在了手心上!

雨林穿越的那一天很快就在疲惫与刺激中结束了。坐在车上,依依不舍地望向身后的那片雨林,那几个向导还在雨林边缘向我们挥手告别。他们黝黑脸颊上灿烂的笑容,像是在告诉我们:雨林会永远笑着等我们回来。

几天后,我们先后进入了两座傣族村寨。道路两旁的傣楼里,炒菜做饭、孩童嬉笑的声音把我们拉进了傣族村民的悠闲生活。在向导的帮助下,我们还有幸对傣族的村民进行了采访。

来到一栋简约古朴的傣楼前,向导用我们听不懂的傣语向房内喊了两句。门开了,一个体型丰满的傣族阿姨急急忙忙地小跑过来,嘴里还小声念叨着什么,大概是“来啦,来啦”的意思吧。她没有任何粉饰的脸庞散发出小麦色的光芒,微微泛红的脸颊上,一双眼睛——啊,我真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形容那双让人无法释怀的眼睛,透过它们我似乎看到了一片怒放着的花海,或是缀满浩瀚星辰的银河,亦或是一汪清澈见底的潭水,瞳孔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傣族的传统服饰裹在她婀娜的身姿上有种独一无二的美感。她窗前的几束花吸引了我的注意,淡紫色花瓣上还有着昨夜残留的露珠。它们独靠窗台,望着对面的那片雨林。“这是长春花”,向导见我对这束花很感兴趣,解释道,“它寓意着青春常在,也象征着愉快的回忆。花如其名,四季常开的特点,使它们仿佛成为了永恒的存在。”

采访过程中,我把精心设计的问题用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希望能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这样对我的调研报告有所帮助。但即使在向导的帮助下,我也很难听懂傣族阿姨的意思。在采访到关于雨林的一个问题时,我问她,“这些年来雨林对你们有哪些影响呢?”回答前面的问题时还脱口而出的她突然沉思了起来。记得她当时微微抬起头,望向了远处——雨林所在的地方。就像是有万千回忆突然涌上心头般,她就足足这样定住了十多秒。这几秒之中,似乎她的瞳孔中还闪过了一抹泪光。我好像在她瞳孔的反射中看到了那片雨林,有一个漂亮的女孩曾将自己的童年献给过雨林,曾把自己的秘密分享给雨林,曾在多少个午后走进雨林独享片刻的宁静,曾在雨林中消遣过多少个炎炎夏日……

对她的采访结束后我习惯性地用普通话说了一声“谢谢”,但她并没有回应我,我才反应过来,急忙用刚学会的几句简单的傣语重新说。她听到后的反应使我感受到了她那孩童般的欣喜,就像妈妈听到我夸她饭做得好吃一样,眯着眼只顾笑,还激动的说了一连串我听不懂的傣语。

在采访一位大叔时,问到他的经济来源时,他毫不犹豫地说出了“割胶”,所以那片橡胶林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宝地。但政府为了保留雨林面积,已经极力鼓励他们种一些别的甚至成本还更高的水果,但橡胶林的意义对傣族人来说是不可替代的,他们依然以这种传统的方式作为经济来源。这种“固执”,也许是一种信仰中的坚守吧。

记得当时有几个脸上还抹着点泥的小男孩,蹲在一个墙角嬉笑打闹。我走过去问他们平时最喜欢在哪里玩,他们就开始滔滔不绝的说起在雨林里他们经历的趣事,说着说着还大笑起来,把自己脸上的泥往对方身上抹。他们黝黑的脸上有几处也许是不经意间刮伤的疤痕,笑起来的时候会露出一排不那么整齐的牙齿。他们全身上下都沾染着雨林的气息,因为,他们就是雨林的孩子,他们的童年是属于雨林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次采访的意义,其实远不在于得到对报告有用的答案。采访的全过程向我诠释了——这就是傣族人。傣族人是什么样的?是可以在一个雨天里一个人静静地坐着,摆脱世俗去享受生活;是可以在空闲时和自己的好友们在一处屋檐下聊一些平淡的家常;是可以和朋友们一头栽进泥坑,抬起满是泥土的脸时,互相玩笑;是可以放弃金钱与利益,去坚守那片只属于他们的橡胶林;是可以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守护住自己的传统文化;是可以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享受雨林的馈赠;是可以将守护雨林的责任化为自己终生使命的一群人。

离别时,记得那束长春花仍然依在那个傣族阿姨的窗边。它渺小,却点缀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它不起眼,却能在傣族人心中成为永恒。

直到坐在了返程的飞机上,我才意识到这次旅程就这样匆匆地结束了。窗外的天和云和来时好像没有什么区别,但那几个雨林向导淳朴的脸庞,那个傣族阿姨深邃的眼眸,那几个傣族小孩灿烂的笑容,就像是那束依在窗边的长春花一样,成为了永恒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