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于西双版纳的智慧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 | 陆怡涵

2024年8月,我独自踏上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回归计划志愿活动之旅,开启了一次终身难忘的研究志愿之行。在这里,我不仅探索了向往已久的热带雨林,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与热带雨林亲密接触,探究其中的多彩鸟类、植物、昆虫和洞穴,走访傣族村寨、寺庙以及漫山遍野的橡胶林,见识许多新奇的动植物,体验傣族饮食和文化。在这里,我感受到热带雨林里的生物多样性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盛宴,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启示范本。

组队,相识,到合作
第一天下午,项目伙伴从四面八方集结到西双版纳,由老师按照地区进行大致分组。我们小组多地融合,由北京、湖南、天津、山东四个地区的五个伙伴组成。一开始大家互相认识后还比较腼腆,刚建的小组微信群静悄悄的。听到组队当晚就要出一个项目主题时我还有些忐忑,大家看着都比较内敛,不爱言语,而其他组已开始熟悉彼此——我们这样一群陌生的同伴能碰撞出思维火花吗?事实证明我多虑了,在第一个深夜一小时的小组热烈讨论后,我们很快便定下了题目,并规划出一套研究提纲框架。
小组活动中我们加深了彼此间的友谊。我们中有两位队友是昆虫爱好者,而我偏爱植物环境保护,对昆虫莫名害怕。夜观昆虫给了我们互相了解的契机,两位昆虫“领头人”积极地解说昆虫,同组队友都耐心地聆听和回应,一来一回间我们逐渐卸下了独往异地的生疏感。原来大家都是比较活泼、主动的性格,聊天很自然,不拐弯抹角也不害怕表达意见,与这样的队友合作我感到幸运。这之后我们小队距离不断拉近,气氛更加活跃起来。顺便说一句,雨林项目后我对昆虫没有那么恐惧了。
小组里有两位经验丰富的准高三学长和学姐带队真的很幸福,这点在第二晚的讨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我们对采访问题不明确时,经历过高二高强度任务及系统课程学习的王学姐和上过论文课的陈学长,带着大家梳理问题大纲。大家各抒己见,不知不觉又讨论到了零点半。这一晚,我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有价值的研究思路。
虽然组队是随机的,但队友们都非常有责任感,组织学习,参加会议,完成任务,全员出席。白天我们一起徒步热带雨林,观察鸟类和雨林植物,走访村寨和寺庙,从多个方面搜集可能会用到的一手资料;晚上则互相学习,讨论调研汇报成果。每次活动或采访调研大家都积极参与,没人抱怨为什么别的组休息我们还要忙project。

灵感,探讨,到确定主题
接到项目主题任务后,我就在琢磨以我们高中生的知识面能够把握、但有意义的选题。去往勐远仙境的路上,我被山路间环绕的大巴车晃出了一段记忆——一段关于雨林的托福题听力材料,其中一个idea在我脑海中留下蛮深刻的印象:世界上很多制药原料来自于雨林植物,很多治疗疾病的药未来可能还要从雨林中寻找,也就是说雨林中有大量潜在药用植物,因此要保护雨林。灵感就这样闪现,整理思路,我决定小组讨论时提议“雨林草药对当地居民和环境的相互影响”,从采集草药、利用草药及其与环境保护间的生态平衡入手。
Surprisingly,选题提议被队友们采纳,有点庆幸自己提前做了准备。被大家认可让我信心大增,心情愉悦,甚至小小的自豪了一下。方向确定,接下来便立即进入熬夜状态,磨合主题和大纲。我非常喜欢这个主题讨论的过程,我不擅长提供主题,担心过于宽泛survey没有idea,也担心限定在题目里找不到资料写得啰嗦,但是好在如前所说,组里有非常靠谱的队友们,领导大家紧锣密鼓进行内容Argue。这样的磨合过程让我受益匪浅,总体把握,思想碰撞,团队合作,不断调整,都值得学习与体会。我的分工任务是准备调研问卷和采访内容,我曾做过类似的,干起来很有劲。

调研,再调研,寻找真实数据
围绕雨林草药采集,需要调研草药使用频率、草药药方、草药密度等数据。在此前我们曾对项目方向是侧重科研还是偏向人文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辩论,在获得信息渠道(采访、网络数据、老师提供等)与主题内容所需信息进行了列表与分析后,最终决定通过老师讲解和多方面采访为主,网络寻找数据支撑为辅,开展兼具人文和科学的调查研究。
在中科院植物园我们毫不意外地获取了一些草药知识,更有大量的信息是来自实地走访草药苗圃和草药药方的调研数据。当地指导老师经验丰富,对我们项目给出了研究方向和解决问题的建议,也向我们介绍傣医、傣药这些当地中医药专有名词,并为我们调研采访推荐了很多适合的人选,给予了极大的助力。
调研最能历练我们的成长。采访城子村村长家的姐姐时,通过询问一系列有关草药的问题,我们发现草药在城子村附近不断减少。很多年前草药随处可见,比如一抬头就能看到很多类似车前草的草药,但近年数量减少了很多,只有在村子外雨林中草药数量和种类还比较多。调研也发现年轻人对于草药的使用呈断崖式下降,虽然村里还有部分村民还能传承傣医药方,或种植或采集草药,但年轻人觉得去医院吃西药更方便。雨林中草药和药方正在流失。
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临时采访了当地傣医世家的传承人,得知他时常去雨林里采药,据他观察草药没有明显减少,他也对草药优越的治疗效果和药方做了介绍。从他的言谈中我们看出他对草药有着非同一般的热情,讲解功效时语气自信又骄傲,随手拿起的药盒子就滔滔不绝地讲解功效和使用方法。他讲到一个学生从他这里要了一种草药,并反馈这种草药特别好用,他还在准备寄送草药,言语中流露出的自豪也让我们原以为不“热门”的项目主题产生归属感。
夜晚分工合作,拟大纲,制作PPT,是一个相当大的dilemma。当调研的一手信息与既定草药明显减少的方向有出入时,出现草药失传和年轻人忽视傣医、傣药之类的新问题。如何处理分歧大家意见不一致,各抒己见。于是我主动离开讨论桌,找到指导老师寻求帮助。田老师耐心地给我们讲述了他拜访傣医看病的经历和对傣药的看法。他开导我们调研中发生类似问题非常正常,也建议我们扩大采访对象,用更多素材来说话,对项目会有更深刻的见解。我们豁然开朗,同时对资料获取和研究表达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路。小组进行了二次补充调研,在另一个城子村又采访了两位村民和一位有名望的傣医,获得了一手信息。

汇报,收获,成长
最后一天下午两点所有小组集合,进行任务收尾工作,在最后整理阶段,又有仓促感。我们的PPT内容有点多会超时,但又舍不得放弃一份资料、一个结果,直到汇报前最后半小时还在修改PPT,并紧急进行了一次模拟演讲,会议室里只剩我们小组还在忙碌。我们时间管理大师上线,队友们目标一致配合紧密,有质量高效地完成任务。
功夫不负有心人,汇报效果非常好。我们小组汇报排在最后,上台前内心仿佛有个小喇叭在喊“我们胜券在握了”,我们的一手资料和数据、实地考察照片、解决方案和活动主题紧密贴合,信心倍增的感觉油然而生。按计划进行了presentation,流利,通畅,无需讲稿,因为这些资料都是我们亲自收集而来,写的是讲义,讲的是故事,无比熟悉,比预演更加自信自然,细节和观点表达到位。汇报最后荣誉组长补充讲述了活动中我们的分工、努力、相互配合的成长概述,那一刻我真的很激动,我们用自己的行动与成果证明付出都是值得的,投入和努力换来美好的收获与成长。充实的白天和充实的夜晚,虽然累但是精神抖擞的七天。在这里我们收获友谊、知识与经验外,也书写和宣传了当地的傣医傣药的故事、文化,为傣药传承和保护热带雨林尽我们一份力。
最后老师们为我们的坚持不懈给予肯定,并提到有关当地草药的主题是阿思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志愿服务项目几年来第一次涉及,心中有窃喜。田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国内外医疗药品的竞争、中药的发展以及当地对于中草药研究面临的困境与人力物力投入的局限。我想这正是我们这次志愿服务意义所在,希望更多的社会资源来全方面地了解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地区的傣医傣药,让更多人了解、研究、保护这里的草药和雨林。自此,我们还有好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