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残忍地杀死大树?

冯小雅-深圳国际交流学院


上午,在领队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观察了绞杀榕树的现象。可以看到一整棵榕树都已被绞杀,没有了丝毫的生命活力。专业导师菠萝讲解完各项装备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之后,示范了一遍如何攀爬这棵千年古树,以便更接近绞杀部位的核心,做近距离的观察,接着,我们便陆续开始往上爬了。

中午,我们没有去经常去的餐厅吃午饭,而是在小树林里享受了一顿“雨林大餐”。这一餐的米饭是用荷叶包裹着的,饭菜都十分美味。

下午我们做了有趣的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之后上了关于保护热带雨林的主题课程,既通过动手了解了一种保护植物的新方法,也对恢复雨林的必要性有了更多理论知识的储备。

晚上,因为有一位同学正好过生日,大家便一起享用了她的蛋糕,蛋糕非常美味,一如全天丰富多彩的知识盛宴。

早上清晨,饭后,我们来到了傣族村寨,在这里做自然人文探秘。一进村寨,我们便看到当地最有代表性的房屋建筑——典型的吊脚楼,它是干栏式建筑的一种。
在这鲜花似锦的地方,一幢幢形式独异的竹楼掩映在翠竹蕉林之中,无数曲折的小径联系着幢幢竹楼,水边林际常有和平友好象征的孔雀展翅开屏,绘出一幅幅使人陶醉的景象。我认为屋顶的琉璃瓦片和勾头是最漂亮、最吸引人注意的。

路过吊角楼底下,我们看到了许多只斗鸡。这些鸡与普通鸡的最明显区别在于体型。它们有着修长的脖子与健壮的腿,尾部丰满的羽毛与高昂的鸡叫声凸显出它们的与众不同。但是因为天性爱打斗,它们只能被分开养。

走着走着,我们看到了村寨唯一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但令我最惊讶的一点是,水竟然可以喝。本地的老师向我们讲述,这条河是村寨的生命之源,村民们用它来洗衣服,洗澡,也是饮用水的来源,用处十分广泛。

不知不觉,我们走到村寨的寺庙。本地傣族人全民信仰小乘佛教,讲傣语,而寺庙中的和尚也要负责传授傣文和佛教经典给子弟。不过,最近几年因为汉化,小和尚越来越少,国家也在加大保护这类非文化遗产的力度。在本地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进入寺庙,见到了一位和尚。他高高瘦瘦,虽然不会说汉语,但在导游的翻译下我们还是成功地和他交流,还学了一点点傣语。在这里,老和尚每天的任务就是教会小和尚读傣文书写的佛经,让文化得以传承。僧人们的饮食与衣裳主要来自村民的捐款,以及自己在寺庙后面的山上所种植的蔬菜水果。

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当村里有人杀猪牛羊时,也会分肉给僧人。让我惊讶的不仅是他们可以吃荤,还有,村寨依旧保持着纯朴的民风,和对宗教坚定的信仰。

傣文对我来说特别难学,因为像画符号一样,好像没有什么规律,似乎比日语还难。其实大部分本地人,特别是女性,也不会写傣文,只会说傣语,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基本应用不到。

中午我们吃了很棒的午饭,还在菜馆旁边拍到一群鹅。午饭后,小憩一阵,换上溯溪鞋的我们出发了。先是路过了先前攀爬的千年老树王,紧接着就要进入人迹罕至的原始雨林。鲁迅先生曾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今日,我是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字面含义(T-T)。泥泞的小道上时不时有着沟壑纵横的老树干,仿佛暗示着我们一路将要困难重重。

路上碰到了许多有趣的生物,像马陆虫(千足虫)和蘑菇(品种不太记得了)。我们还看到了“老朋友”人面蜘蛛,这种蜘蛛在西双版纳十分常见。据当地老师说,人面蜘蛛的腹部是有食用价值的,本地人会吃它们。
在休息的地方,我们小组还选了一块石灰山季雨林样地来采集数据,好和其他四块样地做对比。最后我们发现这块样地温度偏低但湿度偏高,更重要的是,它的生物多样性极高,这证实了我们的论点:“人类活动对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原始雨林中并没有桥,我们还需要蹚水过河。一共需要蹚四次水,听专业老师说是从浅到深,一开始只到脚腕,后来是小腿,第三次到腰最后一次直接到胸,全身衣服都会湿透,把大家都吓了一跳。
不过后来我们才发现,他明明就是骗我们的!!其实河水最深也只到小腿,最多也就是膝盖以下,但过河也让我们遇到了意料之外的困难。因为水流的冲刷,泥沙让河底滑滑的,特别容易摔倒。我前面那位同学就滑摔了一跤,幸好石头已经被冲刷得不再有棱角,即使跌倒,也不容易受伤。
虽然穿越雨林的过程蛮辛苦的,事后想想还是蛮快乐,一如在黑暗难行的溶洞之中那般,陌生的土地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等待、帮助,结伴前行的快乐。

晚饭后,我们得知今晚要在星空营地露营。这也是我期待许久的环节,于是在迅速回酒店收拾贴身物品后就赶到了营地,刚好还看到了日落。
傍晚的天空并不阴暗,而是有一种明丽的蓝色,群山在夕阳的照射下,染上了一层薄薄的红晕,令人陶醉。

夜晚,坐在营地里的吊椅和朋友打电话,数着天上的繁星,看到隔壁帐篷一群男生聚集在一起看电影,在忙碌的项目间隙享受着一丝惬意悠闲。
今天的活动就告一段落啦,总的来说,一天的安排十分充实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