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双版纳雨林志愿活动小组项目有感
陆怡涵 北京一零一中学
如题,其实是一篇兼具记录我们此次活动实验过程以及表达感想的一篇回忆录。
小组分组情况与成员责任感体现
这一次活动是由老师为我们分组的,大致是按照地区分组,又因为一共16人,所以分成了565的三组,我们刚好是最后一组,也就是由北京,湖南,天津,山东的五个人组成了一队。我们组队真的很随机,但是大家都是很有责任感的人,安排的任务,会议,全部参加,没有一次活动或是采访有人找借口不去的。这一点真的深有感触,不对比就没有伤害,我还在进行的一个学校组队的任务的另外两人就有不少借口不参加活动,甚至连一起写的实验步骤都不记得。
小组初始状态与项目主题的初步构想
刚开始大家互相认识了之后其实还比较腼腆,连小组微信群里也不怎么开口说话。这使得听到当晚要出一个项目主题的我万分惊恐,只怕到最后大家要开什么圆桌会议审查老师提供的可行题目方向。同时,我还意识到有两个人是对于昆虫有莫大爱好的人,而我其实是个偏向植物保护的生物环科方向、对于昆虫有些害怕而且几乎一窍不通的人。我还蛮害怕要去研究昆虫的。当天上午开幕仪式介绍了我们接下来的活动,当天中午去往勐远仙境的路上我就开始抓耳挠腮的想,有什么大家对于其的知识层面比较平均又不难写,有意义的题目。不知怎的就被在山路间环绕的巴车晃出了一段记忆——有关一道托福题的听力材料就是讲的雨林。具体是哪一部分的都不记得了,但是它其中的idea我还是蛮印象深刻的,就是提到了世界上很多药的原料来自于雨林的植物,而且很多疾病治疗的药可能未来还要来雨林找,也就是说这里有大量潜在的可以作为药物使用的植物,因此要保护雨林。我这一想不要紧,这不就对味儿了?保护雨林的宣传是我们本次的志愿活动的主体,而草药大家对于其可能都了解得有限,草药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里应该也有不少种类,所以我决定到时候大家提议题目的时候我就报一个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草药对于当地居民和环境的相互影响。主要是考虑到了采集草药和利用草药,及其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项目主题的确定与后续打磨的初步心态
Surprisingly,我们组唯一的选题提议就是我的,直接采用。要不说咱还是有点运气和实力在的呢,我虽然对于接下来不断磨主题的过程感到了一丝心虚(因为我想的题目太宽泛啦),但还是在心底产生一些自豪。由于对于题目表达以及细节的倾向,我们还是不太统一,所以我们开始了万恶的熬夜的开始…
项目主题的最终确定与前期讨论过程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草药采集对当地生态与居民生活的影响是我们最后定下来的题目,但是到达这一部分之前我们先经历了11点半到凌晨0点半的一小时讨论。首先,我们意识到我提出的题目有可能要提到有关草药使用频率,草药药方,草药密度等一系列大范围的数据。所以我们介于要把这个做的科研一点还是人文一点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辩驳。我们先介于我们可能能得到的信息的渠道,可能能得到的信息方面(包括采访、网络数据、老师提供等),以及我们主题内容可能对应的需要的不同的信息进行了列表与分析。最终,我们决定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多方面采访为主,网络寻找数据支撑为辅,进行一个兼具人文和科学调研的研究。同时,因为我们的日程原因,会在第二天去往中科院植物园,所以我们大致决定在中科院植物园尝试获取一些有关草药的知识。
主题讨论对个人能力的提升
我非常喜欢这样一个对于主题的讨论。因为我个人很不擅长提供主题或者题目,它不是会变得过于宽泛最后没有idea全是survey,就是因为题目限定的资料不好找而写得有些啰嗦。这样一次磨合对于我个人的能力有不少提升。
草药知识获取、小组磨合及与其他小组的对比
我们确实了解了一些有关草药的知识,但是对于项目来说最大的收获还是有一些苗圃里提供了药方并种植了药方里需要的植物。这些可以作为一部分支持的数据。我们在夜观昆虫的时候也好好认识了彼此,磨合了一下各自的性格。感觉大家都是比较活泼主动的性格,聊天都很自然,不会拐弯抹角也不会害怕表达意见,我觉得还是很幸运的。因为第一组的人在最后的presentation部分整体都很紧张,尤其是打头的几个,而且队伍里有一多半人都是平时几乎不说话的人。而第二组虽然整体活泼的较多,但是感觉她们缺乏一些能领导整体进展的,两个非常活泼的姐妹似乎是队里最主动找一手资料的人,而唯一一个准高三平时又经常迟到,有点腼腆。所以我感觉有两个经验丰富的准高三带队真的很幸福。
第二晚讨论中准高三成员的主导作用与待解决问题
这点在第二晚的讨论中尤其明显。我们剩下的准高二其实对于采访的问题不是很明确,只有经历过高二高强度任务及系统课程学习的王学姐和上过论文课和一些其他为出国而准备的普高学长陈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主导提问的大纲。而我和薛,刘就以听为主,偶尔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我们又熬到零点半了,但是总体收获不错。他们提出了一些对于我来说很有学习价值的东西。比如他们通过提出我们会需要的能支持我们主题的结果来倒推我们需要的资料,又通过这些资料分析我们要提问的问题。不过他们都认为可能会出现草药过度采集的问题,而且我们没有想到一个接下来会面临的问题。
老师的建议与傣医傣药专有名词的获取
值得一提的是,早上负责指导我们项目的老师给我们提出了一些问题建议和研究方向建议的时候我其实变得有些不赞成熬夜,觉得我们熬夜太久影响第二天研究实践不如直接问问老师省一点时间。不过我确实没法否认他对于我们做出了适合我们小组的有意义的大纲梳理的看法。当然,田老师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些对于当地来说的专有名词——傣医、傣药。
首次采访的不同结论与傣医的热情分享
是的,我们在采访第一个城子村村民时就发现,她提到草药在城村范围的减少,以及年轻人对于草药使用的断崖式直降。而第二个受访者是在晚饭前我们临时遇到并采访的当地家族式傣医。他时常去雨林里采药,所以提出了其实草药没有明显减少的结论,也提出了一些草药优越的治疗效果,对着草药介绍了一些药方。他对于草药有着非同一般的热情,讲解功效的时候眼里仿佛都闪着光,随便拿到一个盒子就滔滔不绝的能讲出它们的作用和要搭配的其他一些草药。当他重复讲到一个学生找他要了很多一种草药,说这种草药特别好用,这里准备的就是要给带过去的草药时,言语中流露出的自豪也让我们对于这个不是很“热门”的项目产生了一种归属感。
采访结论与预估相悖引发的小组分歧
对于在晚上拟定大纲并开始分工制作PPT的我们来说,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大的dilemma。因为这些答案和我们草药明显减少的预估相悖,而且有关草药即将失传和年轻人们不大看中草药的信息可能会导致我们的内容向另一个方向偏转。于是我们开始在讨论要在最后提到的解决方式的过程中产生了要不要提到这些部分的分歧。我个人是觉得应该提到的,而且其实添加上这个我们并不用改变主题,只不过从保护草药进而保护雨林进一步囊括了保护这个傣医傣药的文化。我认为我们总是能把主题圆回到雨林保护上的。但是大家还是很纠结。
向老师咨询后的方向转变与启发
于是我主动离开了我们的桌子,找到负责指导我们的田老师询问我们接下来可能要写到的内容是否应该囊括这一方面。我想这对于我们接下来的采访还是带来了很大的转变的。老师向我们提到了他以往的经历,就是他曾经来这里拜访傣医看病的过程,以及他对于傣药,草药的看法。他开导我们,实验中发生这种问题是正常的,可以把这样的内容写进去。而且,他认为我们会得出这样比较不确定的结果可能是因为我们采访的人不够多,等我们有了更多素材,我们会对于这个项目有更深刻的见解。
后续工作推进与时间管理成果
这一个晚上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我们提出了对于项目问题的解决方法,有了新的待办,提出兼具PPT讲解和短纪录片制作,磨合的更加紧密,也在接下来的一个晚上基本完成了我们的项目PPT,甚至在去溶洞后吃晚饭前完成了草药密度的采集,堪称时间管理大师。
最后一个有活动的白天,我们来到了另一个城子村。在大家不断地为彼此提出的问题进行完善的过程中,我们又采访了两名村民和一名当地有名望的傣医。其实在这个时候,我们对于我们主题的答案,已经有了大致的轮廓,并在逐渐明了中。
2点,所有小组都在2楼集合进行最后的任务收尾和PPT制作。我们突然又感觉到了仓促,觉得我们PPT内容有点多,会超时,但又舍不得放弃一个结果,一份资料。我们甚至直到最后半小时才彻底汇总完资料和PPT内容,并紧急进行了一次模拟演讲。这个时候,这一层几乎只剩我们一个组还在忙碌3小时了。
好在结果是非常好的!我们组内传阅了一下短纪录片的开头,对比了前两个组的PPT、讲解和视频,在上台前几乎就已经肯定我们胜券在握了。我们的一手资料和数据,实地考察照片等都比另外两个组充实了至少一倍,而且我们的解决方案,和本次活动的主题的紧密度也更高一些。
汇报的顺利完成与老师的肯定
我们很好的按照预计中的模式与顺序进行了我们的presentation。我们完成的很流利,因为这些资料几乎都是我们亲自收集得来的,我们对其无比熟悉,因而也没有什么演讲稿。大家的表现都较于之前仓促的预演更加自信,自然,也添加了更多我们想要表达的细节和观点。直到最后我们的荣誉组长附加了一个讲解我们的分工,讲述了我们这一段时间比其他组付出的更多的努力时,我真的激动的无与伦比。这一刻我们用自己的行动与成果体现了我们所付出的都是值得的,是优异的。老师们都称赞了我们这5天内坚持不懈地为我们的项目而付出的事迹。也给予了我们肯定。
项目主题的独特性与当地草药研究现状
我们还了解到,这个有关当地草药的题目是ASDAN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志愿服务项目几年来第一次提到草药。田老师同我们提到中国与外国的医疗药品的竞争,中药的发展,以及当地对于中草药研究面临的困境与限制——研究所内甚至没有当地的专门研究草药的研究员。
志愿服务的意义与后续计划
我想,这也正是我们这一次志愿服务意义所在。这一次presentation,我们不出意料的得到了最佳小组奖。我们在收获友谊,知识与经验之外,也算是书写了当地的傣药故事,宣传了当地的傣药文化,为保护傣药传承和热带雨林尽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一份力。我们还会在将来把我们的故事收集整理并投稿到阿斯丹,并进一步帮助组内想要剪辑纪录片的同学完成纪录短片并将其发表,让更多人了解,研究,保护这里的草药和雨林。
自此,我们还有好一段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