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钢筋水泥中追寻故乡的痕迹
任睿敏 上海宋庆龄学校
对深圳城市魅力的初始疑问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这句歌词在我很小的时候便勾起了我对这片未知而又神奇的土地向往。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在30年前承担着改革开放的先锋,又在30年后的今天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蓬勃发展。这不禁让我有了疑惑:到底这座城市是有何种魔力让人们前赴后继的奔赴此地,又是什么原因让他有了承载这些理想的能力?
参与深圳城中村调研项目的初衷与初始认知刷新
于是我选择了阿斯丹的深圳城中村调研项目,用双腿践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这一亘古不变的伟大真理。在第一天开幕式中,导师们系统性的介绍了城中村的背景与现状。说句实话,这给我堂课彻底刷新了我对深圳的认知。在报名活动前,我自以为深圳的城中村与上海的郊区一样,存在着线性的递进过程,既郊区随着城市的发展而缓慢进步,稳定的一步步扩充完善基建设施。当我原封不动的将这个回答作为导师询问我对城中村印象时,导师并没有完全否定我,而是提出城中村也是深圳的一部分,是一块被钢筋水泥包围着的,在城市快速更新迭代中所遗留下的社会形态。“只有你们去到城中村,才能够评判这到底是城市发展的脓疮还是传统与变革的共存”在老师的鼓励下,我们被分为两组,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名小组长,带着我的组员开始为期三天的城中村实地考察。
三天城中村实地考察的所见所闻
在这三天中,我们从下沙村到白石洲,从传统到现代,在每一个小巷中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根据我们的课程主题:山海村镇,我们走进下沙村的黄氏宗祠,领略黄氏族人自晋代以来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宗族的号召与亲情的紧密相连下,无数黄氏族人向海外积极探索,将奇珍异宝带回国内的同时也完成了民族文化融合的进程。在下沙村的文化广场上,无数带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明显异域风情色彩的雕塑矗立在广场不为人知的角落,静静诉说着属于黄氏族人探索的故事。在南头古城,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探索了南头古城这座将复古与新潮相融合的老城是否对于老年人与视障人士而言是一处友好的旅行去处。在实际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南头古城的设计者确实对于这座老城投入了许多心血。怀古的石块路,道路两边仿古的店面,还有充满回忆的广式老巷。但是,地面较硬的材质和排水不良容易导致老年人发生事故,商店店铺缺乏适合老年人购买的产品以及商铺周边休息设施缺乏挡雨的设施都严重影响老人的体验。作为深圳对外开放最重要的名片之一,我们第三天在白石洲的体验可谓是焕然一新,大量的高新建筑,充满科幻元素的高科技园区和奢侈住宅区让我们看见了改革开放后深圳巨大的发展。难能可贵的一点是,白石洲在发展的同时仍然不忘环保,在高楼设置空中花园,在城市中设置大量绿色公园为市民提供绿色的生活方式。但是,当我们绕过眼前的奢靡,直面白石洲仍在改造的区域时,我们不得不开始反思,快速的城市更新是否对于所有市民都是有益的。狭窄的人行道,杂乱拥挤的街道,肆意横行的电瓶车与随处可见的破旧烂尾楼。随行导师解释:这些烂尾楼都是因为政府没有从城市更新中取得足够的利益导致整体资金链断裂,有些拆迁户因此没有获得足够的赔偿而再次搬回没有拆迁完成的旧址形成顽固的钉子户。
对城市更新与城中村定位的初步反思
这些种种问题与缺陷让我开始反思,城市的快速更新是否是市民们想要的结果。又或者说,城市的扩张应该被控制在一定限度?下沙村与南头古镇这两个鲜明的例子已经告诉我们,城市与传统文化是可以并存,可以互惠共赢的。那么,让我们再次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城中村对于深圳的定位到底是什么?是类似于欧美传统认知的城市藏污纳垢之所?是落后封建的守旧代表?还是...........
明确城中村对深圳的重要意义
不,城中村曾经是,现在是,将来也只能是深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曾经的深圳因为快速发展将城中村遗弃,成了落后发展的代表,成了城市发展必须要摒弃的诟病。可是我们不能只关注于眼前的利益,而是要看到城中村所包含的孵化作用,历史意义与人文价值。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年轻的创业者与梦想家们很难再找到像这样一块能够以低廉的地价承担他们梦想的土地。对于那些活在过去的人们,城中村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他们追忆过去的最好慰籍。对于那些无法忍受钢筋水泥包围的市民而言,城中村成了他们逃离压力的桃花源。我们能够为了城市的美观与经济发展而一刀切,将它们全部摧毁吗?那显然是不行的。
财商体验与城市更新相关知识的学习
可是,那难道这意味着我们要停止发展,向城中村的所导致的问题低头吗?为了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接下来的两款财商体验桌游中,我在资深财务规划师的带领下与我的小组成员一起开始实践我们天马行空的想法,在曲折与探索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导师的指导下深刻且系统性的学习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以及这两者跟现金流彼此的关系。通过模拟人生中一些重要的节点会去做的不同财务决策,以及人生中随时可能会面临的风险,我们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清晰的看见自己财务状况变化,感觉到金钱流动的方向和流量,从而理解金钱运作的规律。结束后大家做了复盘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是一次难得的财商体验。也希望通过更趣味的方式和活动内容带同学们理解财商概念,融会贯通到商业策划中去。在第四天的学习探索中,我们围绕“如何做一个可持续的商业项目”,在导师的带领下通过各种实际案例分析城市更新的多元参与与良性循环的原理。了解到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应该保证 “空间的多功能性,安全性与可达性,自然元素的融入与文化历史的体现”这四个关键点。城市更新不是一味的大兴土木,大拆大建,而是注重于解决“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土地增益价值,缓解政府财政,资金压力与打破僵化的政策”其中有一点我觉得非常赞同,既“一个伟大且具有悠久历史意义的IP也需要依靠与时俱进的技术进行传播,而将此抽象为符号可以脱离实质,经行爆炸性的传播与复制,因为在今天,符号是低成本/0成本/可无限复制的产品”
基于学习与思考开展的辩论赛及商业计划书创作
这段话犹如醍醐灌顶般点醒了我,我开始意识到,无论是对于深圳整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创新,还是对于城中村的保护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首先都必须要做到的一点是“如何吸引新鲜血液来加入改造的队伍中?”传统的城市改造必然已无法让全部市民满意,也无法做到避免破环传统建筑,因为土地的承载力是有限的,无法承担全部的野心与欲望。那我们所处当今的角度能做到什么呢?唯有通过创新的方式去吸引更多年轻的血液加入这条创新改造的队伍。在活动结业式前,导师们给我们留下了辩论赛与商业计划书的任务。在有限的时间内,我和我的组员利用AI,基于我们实地调研而获得的灵感创造出了属于我们独有的城中村文创产品。我们将所有的产品命名为“城中村步行者”寓意为我们的产品浸透着我们在城中村的每一个脚印。在整篇商业计划书中,我和我的小组在坚持盈利的第一目的下,通过紧紧围绕保护城中村传统文化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创新性的提出通过小红书,微信视频号,抖音等不同年龄段人群喜欢的短视频平台打响我们的产品名号,从而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我们所提出的全新环保的方式保护城中村文化,吸引更多年轻血液加入我们的队伍中。在计划书中未来展望方面,我们计划通过线上销售,线下与南头古城等流行店铺合作,为快节奏的优质爆火短剧提供服饰道,与深证最出名的公益行业合作这四类方式形成组合拳,加深我司社会影响的同时承担起更多保护城中村文化的责任。在辩论赛中,我们小组提出 “城市发展弊大于利,因为城市终究是人生活的场所和载体,而快速的城市发展在带来快速的经济发展同时必然会破坏它所原本的职责”这一观点,通过历史,生态,居住环境三个角度,有力的批判正方小组一味的关注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宏观经济效应而忽略了城市生活中被忽略的个体和需求。在自由辩论结束后的双方四辩总结环节,我觉得我方有一句话特别引人深思:“城市在发展的前提首先要关注的是,城市是人的城市,而不是经济与欲望的城市”我想这便是深圳这座城市为何三十年来依然如此迷人,也是深圳人民与政府为何对城中村这块饱含现实矛盾土地却又仍念念不忘努力更新发展的原因了。这种对于家乡,对于过去,对于温情的怀念能够有城中村这样的载体一直保留着,不由得让我们这些常年背井离乡,再也找不到过去回忆的人感叹一声:何其幸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