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话 那就留给盛夏好喽

徐欣妍、范雨辰 北京海淀区康福外国语学校、深大师院国际学校南山校区


支教初心与湖州盛夏初遇
当蝉鸣撕开盛夏的篇章,窗外的绿枝与整个万鸟园掩映得宜。这个夏日却与以往不同,我们踩在发烫的柏油路上,拖着行李箱来到了这个小村庄,和刚熟悉的伙伴们一起探索着新鲜的一切。在熟悉彼此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到:教育从来不是单项的给予,而是用爱点燃好奇心与自信,让每个孩子都可以以开放的心态拥抱这个世界,创造独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支教流程讲解、分组与团队初建
DAY1
下午的开幕式上,方老师细细铺陈了支教的全流程与活动安排,也提及最后一日各小组要登台分享的调研成果汇报。紧接着,便迎来了我记忆里最“随性”的分组时刻——空气里飘着几分微妙的尴尬,好在老师指点着四个角落,大家才陆续归位。我们几个女生因分宿舍时打过照面,仿佛有种天然的磁场,一照面就忍不住笑作一团。组里的两个男生也格外随和,晚上备课环节没过多久,大家就熟络得像认识了很久,这便是我们顶顶好的第三组。上课时总有人默契地举着相机记录,吃饭时必定凑成一桌热热闹闹,夜里备课时,课件总在欢声笑语里打磨成型,每次都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这份“拖延”里,藏着最动人的团结。或许这就是独属于我们的群像吧:热烈得像夏日阳光,鲜活得似晨间露水,因这份团结与包容,因我们是我们,是独一无二的第三组。傍晚吃过饭,沿着小路慢慢晃,会遇见一家老奶奶开的“点点便利店”。冰柜的玻璃上凝着层薄薄的白雾,像蒙着层温柔的面纱,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奶奶特意为我们冻的矿泉水,还有各式各样的冰棒,价格便宜得让人想起童年,是城市里难寻的质朴。奶奶每次见了我们,脸上总堆着暖暖的笑,问我们要点什么,又絮絮叨叨地叮嘱“吃过晚饭没”,亲切得像自家长辈。民宿里最治愈的身影,是老师带来的那只小狗,总迈着小短腿四处溜达;还有咖啡馆周围那只常住的小猫咪,整天悠哉游哉地散步,时不时过来蹭蹭大家的裤腿,毛茸茸的脑袋一歪,就能把一天的疲惫都蹭走。它们用软软的萌态,悄悄治愈着每一个忙碌的瞬间。

村庄温情与萌宠治愈
DAY2
初升的朝阳穿透薄雾,像一帧淡彩水墨画在天际缓缓晕染开,温柔地迎接我们当小老师的第一天。我们组抽签抽到了村委会,这意味着要在八点集合乘车前往。车上的十多分钟,在此起彼伏的嬉笑声里轻快溜走。只是第一天总难免有些小插曲——本应八点半前全员抵达做好准备,却因车辆容量有限,大家分了三批才到齐,我们组也被分成了两拨。无奈之下,我们两个人先带着所有1-3年级的小朋友做起了自我介绍。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都格外乖巧懂事,一双双眼睛亮晶晶的,透着纯真的认真。上午的时光,就在“你比我猜”“谁是卧底”的游戏欢笑声中流淌。最后,我们和孩子们一起为这个小集体定下了名字——“花果山”,像是给这段初遇刻下了一枚鲜活的印记。上午的破冰活动,便在满室的笑语里悄悄画上了句点。午后,正式的课程拉开序幕。科技乡村课堂上,任老师、顾老师和王老师带着孩子们走进奇妙的世界,一起探索科技如何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如何让乡村的生产、生活与治理迈向现代化。老师们还鼓励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构思属于自己的新科技作品,小小的脑袋里仿佛藏着无穷的创意。放学时,一个小朋友悄悄拉住我们的衣角,用软糯的嗓音仰起脸说:“老师,我好喜欢你们呀,明天我还要来。”那声音像颗甜甜的糖,在心头漾开暖暖的甜。

人文艺术融入历史课堂
DAY3
清晨的课堂上,我们悄悄将人文艺术的温润肌理,织进了历史课堂的生动脉络里。孩子们围坐成一圈,澄澈的眼眸像盛着星光,齐刷刷地凝望着屏幕,连呼吸都轻了几分。
新一天的探索,从爷爷奶奶的旧时光里缓缓展开。当问到“没有电的夜晚如何照亮”时,小脸上立刻扬起此起彼伏的兴奋,小手举得像片小树林。直到“煤油灯”三个字被响亮地喊出,孩子们才相视一笑,眼底盛着发现的雀跃。时光在好奇中流淌,看完关于帝王的短片后,小任老师忽然抬手一挥:“现在,我们都穿越成皇帝啦!谁想先来‘临朝’?”话音未落,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小身子前倾着,眼里的期待快要溢出来。窗外,蝉鸣正浓,阳光穿过玻璃,在课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轻轻落在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上。这一刻,历史不再是课本里沉默的铅字,而是化作了孩子们笔尖跳跃的奇思妙想——他们用稚嫩又认真的笔触,把爷爷奶奶讲过的老故事,写成了一页页属于自己的“圣旨”,字里行间,满是童真织就的历史温度。下午的拍卖会开始时,小家伙们显然还记着先前学到的“存钱与合理消费”知识,攥着手里的小纸片格外谨慎,起初都有些舍不得花出去。好在经过耐心引导,每个孩子都如愿拍到了心仪的物品,为之后的团体拍卖会做好了铺垫。中途特意安排了小组讨论环节,让孩子们在交流中锻炼沟通与协作能力,一起商量着选出大家都满意的拍品。过程中难免有小小的争执,但谁也没往心里去,最后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了这节课。孩子们捧着自己的“战利品”,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跨文化课堂的探索与善意
DAY4
跨文化课堂像一扇轻轻推开的窗,风里飘来不同国度的气息。我们一起钻进了一个藏着好多秘密的“小世界”。先看了非洲草原上蹦跳的长颈鹿,又瞧了日本屋顶带着尖尖角的木屋,北欧雪地里圆滚滚的小冰屋——孩子们的眼睛亮得像星星,指着图片叽叽喳喳:“原来外国的房子长这样呀!”“这动物我只在绘本里见过呢!”后面让他们画一画心里的外国小朋友,彩笔在纸上沙沙响。有的孩子给小朋友画了卷卷的头发,手里捧着印度的莲花;有的画了个戴牛仔帽的小孩,旁边跟着一只澳大利亚的袋鼠;还有个小姑娘,特意在画里加了座小桥,说要让外国小朋友踩着桥来我们这儿玩。画完了,他们举着画纸围过来,七嘴八舌地讲自己的想法。那一张张画,线条歪歪扭扭,颜色用得大胆,却藏着最单纯的好奇和善意——原来在孩子们心里,不同国家的小伙伴,早就通过画笔成了能一起玩耍的朋友呀,这也是属于支教的意义吧 -“我携世界叩响他们的窗,他们却以当下的鲜活,照亮我眼前的光。”
下午接古诗的时候最是热闹的。刚起个头,底下就像开了闸似的,齐刷刷的童声涌上来,又亮又响,带着股子藏不住的雀跃。每个孩子都仰着小脸,眼睛亮晶晶的,生怕慢了半拍——因为那些诗句他们早就烂熟于心,像是刻在心里的小调,一提头就能顺着舌尖蹦出来。
连平时最腼腆的小男孩,也会跟着大家一起张开嘴巴,声音虽小,却字字清楚。
那一片齐刷刷的应答声,撞在教室里,连窗台上的绿萝都像是晃了晃叶子。原来被孩子们牢牢记住的诗句,念出来时是这样有力量,像一群快活的小鸟,扑棱棱飞满了整间屋子。
最后选了一首孩子们都会的诗,让大家都画下来,那些画里,诗的骨架还在,却悄悄爬满了他们眼里的生机。看着孩子们举着画纸,七嘴八舌地讲自己加的小细节,忽然觉得,这些千年的诗句,在孩子们的笔下活了过来,带着田野里的风,带着檐角的阳光,变得又软又暖。

垃圾分类趣味课堂与孩子心声
DAY5
清晨的阳光漫进教室,新一天的支教课堂,在孩子们期待的眼神里开启。
我们把垃圾分类知识变成趣味游戏 。当 “可回收垃圾队” 和 “有害垃圾队” 比拼时,孩子们像欢快的小鸟,举着写有垃圾名称的卡片,争着往对应 “垃圾桶” 里投放。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眼神里满是求知的热望,那踊跃的劲儿,仿佛要把知识的拼图快速拼好。课后,我们给孩子们发了信纸。原本喧闹的教室瞬间安静,他们趴在桌上,一笔一划写下心声。有的孩子写道 “舍不得离开这里,舍不得老师,舍不得和同学们一起上课的日子” ,那些稚嫩的字,像柔软的小拳头,轻轻捶在我们心上,让支教的意义,在这一刻愈发清晰 —— 我们传递知识,也收获了最纯粹的眷恋。

支教倒数日的清晨惊喜与文艺汇演
DAY6
清晨推开教室门,我像被施了魔法——孩子们早已整整齐齐端坐在座位,清亮的 “老师早上好” 齐声响起,像晨露坠落在心尖,惊喜与感动瞬间漫开。
谁能想到,这是支教生活里倒数的珍贵日常。而最难忘的,是那场文艺汇演。小组长带着大家合唱《孤勇者》,激昂旋律里,有个小姑娘像小太阳般在台中央独舞。孩子们眼睛亮晶晶的,唱歌的攥紧话筒奋力发声,跳舞的合着节奏轻盈旋转,纯真笑容把舞台都点亮。我们这些小老师举着手机,想把每一秒美好都 “存” 下来,可镜头哪装得下他们眼里的光?
掌声雷动时,没人舍得让它停下;可当掌声渐弱,空气里悄悄漫开不舍。突然,一个小女孩拽住我衣角,把画塞到我手里。那画或许笔触稚嫩,却藏着她满心的话。她匆匆说 “老师再见”,转身跑开的背影,让我鼻子发酸——原来孩子的告别,是把心意藏在画里,又用最勇敢的方式说出口。这一天,歌声、笑声、不舍的叹息,都成了支教岁月里闪闪的星,往后想起,定是暖到心底的光。

来时带着忐忑,走时满是不舍。支教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我们互相照亮过彼此的夏天…………